中 国商报(记者 贾欣然)2022年即将走向尾声,这一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反复、房地产市场低迷等影响,不少家居卖场被迫停业,行业发展充满挑战。而随着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,行业开始出现阵阵“暖意”。如今,市场环境在变,消费需求也在变,在市场日趋饱和的大背景下,家居行业即将进入重振期。
遭遇寒冬逆境求生
今年受疫情点多、面广、频发影响,全国建材家居卖场遭受重大冲击,行业整体处于不景气状态。4月,全球家具巨头宜家宣布贵阳线下门店关闭,打破了入华二十余年不闭店的神话;6月,阿里巴巴旗下精选家居品牌homearch宣布全国首店将于7月15日起正式停止营业;7月,继贵阳店之后,宜家宣布关闭上海杨浦店;8月,居然之家济南北园店发出闭店通知,称因亏损严重,居然之家北园店决定正式停止营业,撤出济南市场。
除了遭遇闭店潮之外,家居卖场的业绩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。从今年的三季报来看,作为家居行业的龙头老大,红星美凯龙2022年前三季度实现营收104.84亿元,与2021年同期相比下降了7.67%,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3.18亿元,同比下降36.17%;行业老二居然之家则在2022年前三季度实现营收94.29亿元,比去年同期下降3.84%,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5.35亿元,同比下降10.27%;区域龙头卖场富森美2022年前三季度实现营收10.9亿元,同比下降3.40%,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.06亿元,同比下降12.89%。
此外,随着传统冬日淡季的来临,建材家居终端消费需求本就有所收缩,再加上11月各地封控区域仍呈现相对静默状态,有关建材家居卖场闭店时间平均在两周以上,家装入户、物流运输、售后服务等也都出现暂停,多项因素叠加,使得全国建材家居市场开启“寒冬”行情。
中 国建筑材料流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,11月全国建材家居景气指数BHI为86.52,环比下跌11.6点,同比下跌52.98点。全国规模以上建材家居卖场11月销售额为608.7亿元,环比下跌26.22%,同比下跌52.58%;2022年1—11月累计销售额为10892.51亿元,同比上涨2.97%。从整体来看,建材家居卖场经营压力较大,消费信心还需进一步提振。
政策利好回暖复苏
不过好消息是,随着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,行业压力将充分得到释放。
中 国商报记者在线下看到,疫情政策优化调整后带动消费逐渐复苏,北京的家居卖场里消费者明显增多。业内人士表示,随着国家各项政策利好相继出台,家居市场逐渐回暖,预计在元旦和春节传统消费旺季的带动下,家居市场消费活力将进一步得到释放。中 国建材流通协会行业研究部也表示,虽然全国建材家居市场短期仍处于低位,但进入12月以来,全国各地陆续发布优化疫情管控的措施,各地市场秩序将逐步恢复,市场企稳或指日可待。
同时,行业扶持政策的推出也有望给家居产业提供发展机会。今年8月,工信部、住建部、商务部、市场监管总局四部门联合发布《推进家居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》(以下简称方案),对推动家居产业提质升级、改革发展的力度前端。方案指出,到2025年,家居产业创新能力明显增强,高质量产品供给明显增加,初步形成供给创造需求、需求牵引供给的更高水平良性循环。方案同时明确,要在家居产业培育50个左右知名品牌、10个家居生态品牌,推广一批优秀产品,建立500家智能家居体验中心,培育15个高水平特色产业集群,以高质量供给促进家居品牌品质消费。
作为家居产业顶层设计的纲领性文件,方案的落地有望进一步提振家居消费,推动产业发展再次提速,迈向家居行业高质量发展新时代。
图文无关(图片来源:拍信创意,侵删)
转型升级寻求突破
2022年对于家居建材行业而言是艰难的一年,线下门店客流承压,商家纷纷寻求破局之道。现在的年轻消费者更倾向于先在线上“种草”,再到线下门店体验式购买,这样可以降低时间和精力成本,因此直播业务成为各大家居卖场不断锚定的新方向。
以红星美凯龙为例,今年“双11”期间,红星美凯龙凭借家装家居一体化、线上线下一体化的生态优势布局“同城双场景直播”。来自红星美凯龙家装业务的1000多位家装设计师以及一线专业技术工匠,以一线经验和专业知识直击消费者家装痛点,带来设计讲堂、工程避坑、家装权益限时秒等特色主题直播。据悉,“双11”期间红星美凯龙的成交额达170亿元,直播带货业务真正成为引流蓄客的新途径。
同时,疫情也加速了家居企业拥抱数字化的步伐。今年居然之家聚焦家居主业,以“洞窝”为核心,大举投入相关研发,通过线上私域社群、直播、同城站等多渠道流量建设精准赋能线下卖场及商户,取得显著成效;富森美也在今年大力发展新零售,切入智能家居赛道,新开设“焦糖盒子”等新零售自营店和智能家居体验店,积极布局拓展性业务,带来新的营收增量。
可以预见,未来家居企业转型升级的步伐会不断加快,但竞争激烈依然是行业的主题。在市场日趋饱和的大背景下,家居企业如何把握机遇、抢占先机仍是2023年需要直面的难题。
(文章来源:中 国商报,侵删)